小丽莎,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由妈妈带过来进行儿童心理咨询。妈妈离异,原因是丈夫出轨,夫妻折腾了两年多,选择离婚。
离婚后妈妈经过一年婚姻心理咨询的调整,刚走出阴影,跟前夫关系改善。
妈妈这时突然意识到女儿可能也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产生心理阴影,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故带孩子接受心理疏导。
小丽莎的生活现状:离异后,小丽莎跟妈妈生活,爸爸每周带小丽莎出去玩一天,但因夫妻之间有怨恨,爸爸有时能见到小丽莎,有时见不到。
小丽莎的社会功能正常,学习优琇,深受老师喜欢。但妈妈觉得女儿性格不够好,虽然跟同学相处无矛盾,但亲密的朋友不多;而且,不听话,经常跟妈妈对抗、闹情绪,有时逼得妈妈很抓狂,甚至忍不住会打骂女儿。
而事后,妈妈又很自责、内疚,但真的不知道如何与女儿相处,爱她又受不了她。
妈妈顺产,由于产后奶水不足,又不懂带孩子,还要忙着工作,于是在小丽莎一岁时便把她送去早托机构。
此后,虽然小丽莎一直跟父母生活,但母女关系并不好,妈妈觉得小丽莎很难带。早期的分离,也让小丽莎形成矛盾型依恋关系,爱与恨、好与坏比较分裂。(在下文,我们将继续讲到这块,并看到这种心理状态对小丽莎在亲密关系中的影响。)这个孩子给咨询师的感觉是她的内心很害怕“空”的感觉!妈妈也反映小丽莎整个房间都塞满了玩具,而且她看见了喜欢的玩具,就要立马买回家,每次都要买很多,父母用了很多方法都改不了她这个习惯。
这种塞满的感觉一直持续了10次,小丽莎的沙盘开始有些界限,出现了秩序和空间,有些东西这次她想放进去,但会跟自己说“我下次要用那个(某个沙具)做一个XX世界”。开始能够延迟满足。
这里也有个小插曲:某次沙盘时,小丽莎发现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沙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一角,非常生气,说自己再也不会用那个沙具了。虽然这次她依旧完成沙盘,但在走的时候故意把一切弄乱。
下一次咨询前,她跟妈妈抱怨说不想来,觉得不好玩。咨询师与妈妈沟通后,妈妈继续带小丽莎过来咨询。
在咨询中,咨询师与小丽莎讨论了她这种不想来的感觉,原来小丽莎觉得咨询师应该知道她特别喜欢那个沙具,应该帮她好好保护起来的,但咨询师没有做到,她很失望,生咨询师的气。
她把恨投射在咨询师身上,临走时故意把一切弄乱,其实潜意识是想惩罚咨询师,让咨询师“收拾烂摊子”。她的恨很强烈,咨询师在她心中变成了一个很坏很黑的客体,这种惩罚在后面3次咨询中持续存在。
然后,她发现咨询师还是如常对待她,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抛弃”她,她才稍微稳定下来。
她会在咨询中考验咨询师,多次问道“你记得我上次拿了一个XX吗?”, “你记得我刚来第三次玩了一个XX世界吗?”当她发现咨询师记得,她会安心下来。
咨询师继续诠释小丽莎是想咨询师不要忘记她,希望自己没有来咨询时,她也存在咨询师的心里。(因为当她觉得咨询师忘记她了,她就很害怕,觉得自己不存在了。这是早期分离时所产生的恐怖幻想的一种呈现。)
当咨询师在她的心中慢慢又变成“好的客体”时,她才停止恨咨询师,停止留乱摊子给咨询师的行为,沙盘稳定下来了。第一阶段,她喜欢爸爸,恨妈妈,觉得妈妈不好:妈妈脾气不好,经常跟爸爸吵架,才导致爸爸要离开;觉得妈妈没有能力留住爸爸,且妈妈还不愿意改变,对妈妈产生怨恨。
虽然外在现实是妈妈对她更照顾,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她的学习和日常照顾上,爸爸几乎不管她,但在小丽莎的内心里:爱的部分,投注在爸爸身上,恨的部分投射在妈妈身上,
因此,爸爸就是好的,妈妈就是坏的。内心的感觉,让她不愿听妈妈的话,甚至嫌弃、对抗妈妈,妈妈怎么做都让她不满意。
第二阶段,对妈妈的恨由激烈变得平和,能看到妈妈好的部分,比如妈妈照顾自己不容易,妈妈脾气好了一些,妈妈不打自己了,妈妈给了自己自由,妈妈变得漂亮了等等。
沙盘更多是围绕她与妈妈两个人的关系进行,爸爸的形象“出差了”,未出现在她的沙盘里。
第三阶段,对妈妈的爱增加,把恨更多投射到爸爸身上,觉得爸爸不应该爱上第三者,不应该抛弃妈妈和自己,觉得爸爸不可理喻、鬼迷心窍,在沙盘中幻想着“埋葬”爸爸,幻想着爸爸出意外。
她对爸爸的恨很强烈,甚至想在心理层面杀死爸爸,但又有强烈的内疚感,蕞后又会让爸爸“复活”。下一次沙盘中再次杀死,再次复活。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
12320健康信息服务平台 | 心理在线 | 简单心理 | 525心理网 | 壹心理 | 咨询中国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_99健康网 | 心友网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绿园区宇原心理咨询中心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