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96825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资讯

咨询电话:


17600064724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一篇讲完:心理咨询中的「共情」

一篇讲完:心理咨询中的「共情」

2022-12-10 00:00      点击量:138  评论(0人参与)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常见的概念,也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基本技能。


共情看似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有的人做不好个案,就是因为共情基本功不够扎实。


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了沈家宏老师来给大家讲讲心理咨询中的共情:什么是共情?具体要怎么共情?


心理咨询为什么需要共情?


要想把共情讲清楚,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心理咨询为什么需要共情?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主要会涉及到4个部分:来访者,咨询师,关系和干预技术。


在这4个因素里面,关系和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师通过咨访关系把技术传达给咨询里面,然后让来访者受益。


在这个部分中,如何去共情来访者的想法、需求、动机和潜意识内容,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在后现代的心理咨询里面,这个部分就会显得更加的重要(上世纪60年代之前,是现代心理咨询;上世纪60年代之后,是后现代心理咨询)


01 现代的心理咨询


现代心理咨询,其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理性主义,这其中有一个特征,就是咨询关系是有等级性的,咨询师往往是带有权威性的。因此,咨询师对来访者共情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就好比是过去中国的文化框架下的一个等级文化“三纲五常”,就是父母亲是高于孩子的,丈夫是高于妻子的,那么老师是高于学生的。


在这样的部分权威下,老师追求学生听话、父母追求的孩子听话,只要低一级的人听话就行了,但高一等级的人对低一等级的成员是不需要共情的。


同样的,在等级性下的现代主义心理咨询,咨询师的等级高于来访者,那咨询师就不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共情。


02 后现代的心理咨询


等到了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它会更强调多元性、平等性、合作性和资源性。


在这种文化当下的心理咨询,就要求咨询师给来访者更多的抱持,更多的合作,去陪伴来访者,和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咨询才会起效。


因此,等到了后现代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共情的理解,对共情的了解,对共情的掌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共情为什么这么重要?


第一、被循证证实为有效的心理咨询技能


目前对共情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循证科学阶段,随着镜像神经元的提出与探索,使得对共情的研究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突破。


镜像神经元的提出对我们理解共情,研究共情和运用共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当然,循证心理学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共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非常恒定的一个因素。因此,我们能看到共情的重要性,就是来源于循证心理学研究的证据性。


第二、建立咨访关系的核心技术


第三、以人本为中心疗法的核心技术


共情技能是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发展出来的一种核心的技术,也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特色的心理咨询技能。


在罗杰斯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它的三大核心技术是: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


他提出的这三个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想把共情技术学好的话,就需要去认真了解“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原理,要去学习罗杰斯的、马斯洛的文献,同时还要去掌握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只有把这个部分学好了,咨访关系中的共情才能到位。


第四、自体心理学疗法的核心技术


“自体心理学”的强调是自恋,我们怎么去对待来访者的自恋。


在传统经典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不好的,自恋是要避免的。等到了科胡特(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这里,他就把自恋看的是我们心理发展中非常正常的一个部分。


他认为,当我们能够去抱持来访者自恋的时候,来访者的这些问题症状,才能慢慢消失。因此,共情是自体心理学科胡特特别强调的技术。


第五、心理咨询师从业的基本技术


对于我们心理咨询师从业者来讲,共情的技术是我们建立关系、建立合作同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这一点,相信每一位咨询师都是深有体会的。


什么是共情?


实际上,共情是从一个英文 Empathy 翻译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在1909年所创造(在中国大陆叫共情;在香港统称为同感共情;在台湾地区叫同理心)


很多人在理解共情的时候,会有一个误解——共情,好像很多时候我们共的只有“情”,我们的情绪、感受、感觉、情感。


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铁钦纳认为,共情是通过内在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过程。它包含的不是对他人活动直接的直觉,而是想象地重建他人的感觉体验,是通过想象的感觉(idealsensation)想象自己处在他人境遇的体验。


简单点理解,就是共情不仅要共来访者的感觉、感受、情绪,还包括他的想法、渴望、需要、目标追求,甚至还有他内在世界的潜意识。


当我们不断地对来访者进行共情的时候,可以帮助来访者自我探索、自我接纳,看到自己的需要、渴望和内在潜意识,提升来访者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同时,咨询师在开始共情的时候,也会让来访者慢慢学会对他人的共情。比如说去对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的配偶,包括对自己的孩子。


包括家庭里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的时候都是家庭成员自我中心带来的。


如果家庭成员能够去对其他的家庭成员学会共情,能够去换位思考,能够去理解对方的话,那很大的程度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对共情的理解:


换位体验; 站在来访者角度; 用来访者参考系; 以来访者的身份; 去体验来访者的内在世界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是“换位体验”,而非换位思考,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换位思考强调的仅仅是一个理性;换位体验就是我们完全站在来访者的框架,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来访者,去体验来访者的体验,感受来访者的感受,这个是共情最核心的部分。


共情的7个步骤


案例:有一个15岁的男孩,经常因为磨蹭被妈妈经常骂,包括这次来咨询之前,他又是因为做作业磨蹭拖延,被妈妈骂了一通。


对于这样的一个来访者,我们怎么去做共情?


第一步:确定来访者所处的事件和情境


一个15岁的男孩因为磨蹭被妈妈骂了一通,然后妈妈给他贴了一个标签“你总是磨磨蹭蹭没有效率”。


这就是事件和情境。


第二步:确定来访者对情境的反应


要想去体验来访者可能的反应,这里我们就要把自己的身份换成15岁的男孩,然后去体验男孩的内心。


第三步:换位


即咨询师要把自己变成来访者,将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上。


比如说,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来访者有可能是男性,也有可能是女性。


作为咨询师,如果我用男性咨询师去体验女性来访者这个部分,体验就不会很精准。


这个时候,我们怎么以来访者的身份?


——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女性的身份,然后去体验来访者,这就是作为一个身份的转换。


当然来访者有不同的年龄层次,也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那么我们要把自己转变成和来访者的身份相符合去体验他的世界。


在我们这个案例中的话,我们需要换位到:妈妈15岁的儿子。


第四步:以来访者的角色和身份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来访者的反应,去体会、想象、建构来访者对那个情境的反应,这个反应包括:感觉、情绪、想法、需要、渴望、动机、冲动、目标等。


比如说,我们站在男孩的位置上,可能会有这些感受、想法,他会觉得妈妈对他没耐心,妈妈不爱他了,有可能他会做一个决定,他决定不再和妈妈亲近,也不再想和他沟通交流。


第五步:咨询师将换位后所获得的感受表达给来访者


如: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难过、你是不是……


第六步:验证


来访者会表达对来自于咨询师的共情的认可度。


第七步:再表达


当经过第一次表达之后,来访者可能会开始倾诉,比如说我不是愤怒,我只是感觉到很无奈、很无力……在这个时候,咨询师需要再去表达。


以上就是共情的7个步骤,从来访者的角度,用来访者的眼睛去看,用来访者的心去感受,用来访者的大脑去思考,然后把体验出来的内容,再反馈给来访者,这个过程就是共情。


共情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表达?


01 用第二人称“你”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前面说了,共情就是换位体验来访者的情感、思想和内在世界,然后再把它呈现出来。


这其中,就需要我们用第二人称“你”去表达。比如说妈妈骂他磨蹭,我们会说“你是否觉得妈妈这样对待,你很难过”,这就是共情。


02 使用“非确定性/描述性”的言语进行表达


例如:是不是、是否、也许、可能是、大概、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你是否觉得很难过等等。


✔ 关于情绪类的共情


我们可以用:你是不是觉得、或者是感觉到,然后我们再加上感觉、情绪、情感等等。


✔ 关于认知类的共情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你是说、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你也许认为,然后再加上想法、看法、观点、信念等等


✔ 关于动机类的表达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你希望的是、想要的是、追求的是,然后再加上后面的动机、渴望、愿望、理想、目标等等


✔ 关于行为与冲动的表达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比如说:你可能忍不住、或者你可能下意识的、或者你可能不自觉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然后加上后面的行为与冲突等等。


第三、我们可以层层递进地对来访者进行共情表达,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对来访者的共情更加全面。


怎么做呢?


我们先从共情他最基本的感觉开始,然后慢慢到情绪、认知、想法,再慢慢过渡到他对行为的冲动、渴望需求,他的潜意识层层递进,这样的话,共情就会做到越来越深。


第四、我们要去了解关于情绪、关于需要、关于动机更多的这些词汇,以便有足够的词汇可以去表达我们的共情。


以情绪为例。


当我们要去共情来访者的情绪的时候,首先我们就给了一个框架,人类最基本的是4种情绪:喜、怒、哀、惧。


那么,这来访者的情绪是喜?怒?哀?还是恐惧?


如果他是愤怒的话,我们就对愤怒的词汇(从轻到重)进行排队,去看他是轻度的愤怒,还是重度的愤怒,是攻击,就是发狂的憎恨。


写到最后,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共情”。


如果大家想更深入了解共情的相关技术,可以点击文末图片,了解一下沈家宏老师的30讲共情技巧课。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绿园区宇原心理咨询中心

电话: 邮箱: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6662号-1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6662号-2